蘆荻迎風搖曳,花臉鴨水中嬉戲,成群的東方白鸛或翱翔高空或淺水踱步……這里是長江進入江蘇的“第一站”——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。從空中俯瞰,宛如長江中的一塊碧玉。
每天,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工作人員李全文都會前往濕地公園,監(jiān)測園內的情況,“現在一、二月,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,冬候鳥很多,最近我們發(fā)現了100多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,2萬多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臉鴨等等。”
今年是李全文參與新濟洲生態(tài)保護建設的第15個年頭,他親眼目睹十多年間南京新濟洲如何從一個江中洲島變身生態(tài)寶庫。
過去的新濟洲,是隸屬南京江寧區(qū)的一個村莊,村民們在大汛時常經受洪水侵擾。2000年11月,為了進行生態(tài)修復,江寧區(qū)對新濟洲島上1123戶居民進行“生態(tài)移民”,自此這座洲島開啟休養(yǎng)生息模式,全面退出生產生活功能。2011年3月,新濟洲濕地被國家林草局批準進行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。2016年8月,它成為南京市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。
通過濕地生態(tài)修復、功能再造、生物多樣性保護,曾經的宅基地、農田和魚塘逐漸淡去了曾經的痕跡,變成了森林沼澤、灌叢、林地等各類濕地,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率由2016年的39.98%上升到69.91%,維管束植物由354種增加到555種,鳥類由103種增加到215種,另有34種魚類、37種兩棲爬行類、19種哺乳動物。
候鳥從遠處飛過,李全文就能迅速辨認出鳥類品種,熟練地介紹它們各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。他對這里的一切如數家珍,說每天最高興的事就是能和島上的“居民”不期而遇。
“剛剛從樹林中飛過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,它的嘴巴長且扁,形狀與中國古典樂器琵琶十分相似,因此得名。這種鳥在空中飛翔的姿態(tài)輕盈優(yōu)美,捕食的時候長長的嘴像鐮刀一樣在水中來回‘收割’?!彼嬖V記者,距2018年園內首次發(fā)現白琵鷺短短4年后,2022年,觀測到的數量攀升到891只。
水鳥是濕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指示物種之一。在年復一年的南北來往中,候鳥要面對人類活動、食物匱乏、生態(tài)退化等種種考驗,一片保護完好的濕地是它們的樂園。
環(huán)境好不好,鳥用翅膀來投票。李全文表示,隨著整個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,水質變好,濕地內諸如魚蝦等食物越來越多,且濕地保育區(qū)占公園總面積的79.9%,環(huán)境處于原生狀態(tài),鳥類不受干擾,因此數量不斷增長。
李全文對記者說,今年,新濟洲還計劃做到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和野生動物視頻監(jiān)測全覆蓋,進一步發(fā)揮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社會功能,不僅打造“動植物的天堂”,也讓大眾共享濕地保護成果,“比如今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,我們就會組織中小學生到這里參加研學活動,走近濕地、了解濕地”。
近年來,南京市經過精心修復保護,濕地公園數量翻了一番。截至目前,全市累計修復各類濕地2萬多畝,自然濕地保護面積達3.26萬公頃,建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9個,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就是其中之一。如今,這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越冬候鳥來此停歇、越冬和繁殖,白琵鷺、黑臉琵鷺、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頻現。新濟洲的蝶變,正是江蘇踐行長江大保護,開展系列沿江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。
在這塊萬鳥翔集、草木豐茂的“江心碧玉”上,一幅踐行綠色發(fā)展理念、守護濕地生態(tài)的和美畫卷,正由許許多多像李全文這樣的守護者、建設者,共同起筆繪就。
記者:張琳曼 攝像:謝自強 沈子涵 剪輯:宋夢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