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來源:光明日報
- 編輯:周冬梅
- 時間:2023-01-30 09:00:54
“走,跟俺去‘人祖廟’逛一逛?!痹缟狭c,天還未大亮,王麗麗就出發(fā)了。70多里的路程,“蹦蹦子”(一種燃油機動三輪車)“突突突”地開到了鎮(zhèn)上。王麗麗的臉早已凍了個通紅,兒子笑她“看著像胡蘿卜”。
換乘城際公交,車廂內(nèi)擠坐的乘客大都是三里五村的老面孔。大家不由會心一笑,他們的目的地一致:人祖廟。
被當?shù)厝朔Q為“人祖廟”的太昊陵,始建于春秋,其規(guī)模之宏大,建筑之雄偉,世人嘆絕。每年春節(jié)期間,周邊群眾如潮水一樣涌來,聚集于此——祭祖、祈福,迎新春、求吉利……
透過車窗,在通往太昊陵的大路上,一時車如流,人如潮。王麗麗忍不住掏出手機錄了個短視頻,曬在了微信朋友圈。
火紅的燈籠、燈箱,靈動可愛的吉祥兔寶寶,嬌艷的各式年花,早已將太昊陵裝扮一新。泥泥狗、布老虎、蘆葦畫等各式工藝品的叫賣聲此起彼伏;踩高蹺、打花棍、舞龍獅等民俗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,大家紛紛手舉相機或自拍或合影,記錄下眼前這一幕幕。
“快看!”隨著兒子一聲喊叫,一群手持快板、肩挑花籃的演員擺開了架勢。雖然已是花甲之年,演員們卻腳步輕快,和樂舞動。
“擔經(jīng)挑!”王麗麗脫口而出。
時而穿插走十字,時而交叉走“8”字,時而背向兩身相碰,舞姿變化有序,伴隨著花籃躍動,演員們口中念念有詞。一曲未了,他們早已熱汗透衣。
作為非遺文化盛宴的傳統(tǒng)項目,“擔經(jīng)挑”是每年“必備”的民俗節(jié)目。這種原汁原味的非遺民俗文化盛宴,據(jù)說是在商周時期祈福祭祖舞蹈——“巫舞”的基礎上演變發(fā)展而來,如今更是融入了現(xiàn)代元素,深受當?shù)厝罕娤矏邸?/p>
“‘老有所樂’,和大家伙兒攢一起樂呵著呢!唱詞也是自己編的,紀念‘人祖爺’功德、納祥祈福……”借著這支隊伍帶頭人同時也是非遺傳承人李桂花稍作休息的間歇,王麗麗趕緊湊上前跟她合影。
穿過“統(tǒng)天殿”,對著陵前的“耳柏”說出心里話,對于像王麗麗這樣的本地游客,也是一種不變的執(zhí)念。
“你有啥心愿,對著這只耳朵說出來,它都會幫你實現(xiàn)!”王麗麗笑著說,“俺要祈求兔年會更旺,今后的小日子會更好?!币豢们昶鏄洌瑯渖硪粋乳L有一只酷似人耳的神奇“耳朵”,傳說為人祖爺?shù)亩?,能傾聽世人心聲。俯身說悄悄話的人,早已經(jīng)排滿了長隊。
“對伏羲的崇拜,不僅在于簡單意義上的跪拜祈禱,更在于民族精神在我們血液里的流淌。祭祖是以傳承的方式,找回文化的根,留住文化的魂?!被搓枀^(qū)委書記張建黨更是這樣篤信。
(本報記者 王勝昔 本報通訊員 韓功勛)